为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的资金问题,推动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持续发挥作用,从2016年起,浙江省湖州市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通过公益项目扶持的方式,助力社会组织快速成长,让困难群众得到优质服务。截至目前,湖州市已资助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1500余个,资助金额达7000余万元,服务群众超过30万人次,为改善民生福祉注入强劲动能。
筑平台定标准,绘就孵化培育“一张图”
湖州市坚持“用好项目助推社会组织发展”的理念,以公益创投为抓手,完善孵化体系,打造社会组织梯度成长的“孵化链”;强化能力建设,为社会组织注入持续成长的“营养剂”;健全标准体系,用好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指挥棒”。
湖州市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孵化服务网络,将孵化培育的触角延伸到最末梢,让社会组织在社区生根发芽、在基层茁壮成长。目前,湖州市已建成孵化基地313家,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12家,为社区“微”公益创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出台《慈善基地运行与服务规范》《湖州市幸福邻里中心建设和服务管理规范》等,对社会组织发展平台的运行与服务提出具体标准要求,使其更好地成为社会组织成长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发布《社会组织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规范》等,探索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培育更多更好的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实施主体。目前,全市已督导培育4A级及以上社会组织500余家,培育品牌社会组织163家、社会组织领军人物153名,评选出市级品牌公益服务项目141个,44个优秀公益创投案例入选浙江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案例集。
为推动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服务“精细化”、流程“标准化”、质量“可测化”,湖州市还在养老服务、社区矫正等领域制定了《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施规范》等地方标准,对公益创投的申报、评审、实施、监测、评估等环节进行规范,以实现项目管理的闭环运行和全程可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服务产出效率。
优项目促治理,跑出民生服务“加速度”
湖州市聚焦民生服务需求,推出相关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提供更优质、更具针对性的民生服务。
提升项目的辨识度和影响力。湖州市围绕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急需的工作重点,推动社会组织关注社会问题、创新服务方法、精准服务人群,实现“做一个项目、成长一个组织”的目标。例如,湖州市爱心妈妈联谊会开展的“隔代养育示范家庭培育项目”,通过建立隔代养育社群,打响了“家门口的公益早教”品牌;长兴县晨曦志愿者协会开展的“邻工坊”社区共富项目,链接企业资源,为社区居民增加收入。
提升社会组织的贡献度与融合性。湖州市探索矛盾化解新路径,试点社会组织参与纠纷调解等做法。如长兴县雉城街道组建红邻长团队,2024年化解邻里纠纷200余起。
彰显社会治理的人情味与精准度。湖州市创新“以社育社”模式,鼓励成熟的社会组织“点对点”帮扶初创期社会组织,打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实现社会组织发展与专业人才成长的同频共振,为公益创投培育更多专业力量。如吴兴区乐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共社乐治”社区社会组织增能培育项目,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将服务视角向困难家庭和孤寡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转移。
兜底线助共富,筑牢民生保障“压舱石”
湖州市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提供“滴灌式”支持,壮大公益“朋友圈”,共绘民生“同心圆”。
发挥协同性作用,构建同心同力的民生共同体。湖州市以民政传统工作为切入口,探索构建“部门主导、社区发起、社会联动”的伙伴共建格局,形成“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政策优化”的良性循环。例如,为破解养老服务“碎片化”“孤岛化”难题,湖州市动态调整养老服务清单,促进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目前,全市通过公益创投累计资助养老服务类项目300余个,有效缓解了养老领域的供需矛盾。
发挥生力军作用,打造精心精准的“民生直通车”。湖州市持续探索建立民生需求和社会资源匹配平台,推动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通过参与公益创投,湖州市多家社会组织在防灾救灾、助学助医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公益活动,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补充;通过实施针对特定群体的赋能项目,促进社会包容,持续提升民生温度。
(湖州市民政局局长 金斌斌)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