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预期寿命,普及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激发全省健康科普产品创作的积极性,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和社会关心关切问题,完善健康知识传播发布机制,通过扩大健康科普传播覆盖面,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助力健康中原建设。
一、工作背景
河南是有着一亿人口的大省,并且近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影响,健康素养还不高。很多群众因为健康素养缺失、生活方式不良,对自身的健康缺乏重视,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大病多发,提升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目标还很艰巨。随着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有了更高期待,但权威、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尚不通畅,健康知识传播体系还不完善,健康科普供给不足,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为此,河南省卫生健康委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健康科普供给改革。
二、主要做法
(一)建设高品质健康科普专家库
一是实施人才常态化遴选培养
2018年以来,探索健康科普人才选、练、赛、用培养机制,特别是以高端赛事孵化人才,组织各级科普人才进媒体、进基层进行科普宣讲和实践锻炼。第四届健康科普大赛获评省科协“典赞科普?2021十大科普事件”。同时,打通科普竞技上升通道,推荐优秀选手参与国家级科普比赛展风采,近年来斩获40多个奖项。许多科普人才成为既上得厅堂面向同行讲高端科普,又能在田间地头为百姓传授健康知识,还能开办科普自媒体、撰写科普文章的全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是完善三级专家库
明确专业技能和科普业绩标准,建成省市县专家库,在库专家5976人,其中省级专家113人。赋予各级专家库不同的职责定位,省级专家做科普研发和示范性巡讲,市级专家负责培训师资,县区级带领乡村医生日常性做群众的面对面科普工作。同时,为开展“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志愿活动,建成多方面参与的三级健康志愿服务团队。
三是加强专家库管理
先后出台《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管理办法》、关于“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办法等10个文件,对专家科普工作实行年度星级评定,每年按条件评审新入库人员,按履职情况对在库专家实施奖优与清退,每五年选树“十大健康科普人物”。进一步做实激励导向,将科普奖项、科普业绩分别列入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特别是设定健康科普工作业绩为门槛条件,极大调动了医务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二)建设高内涵健康科普资源库
一是建成科普产品“中央厨房”
面向广大群众、面向部门和行业各级、服务全媒体需求,采取“1+1”模式,以河南省健康促进与教育融媒体平台为主,以健康中原视频库为辅,搭建了实现信息存储、产品共享、推动传播为目的的公共平台。截至目前,资源库两平台健康科普产品近7000条,其中新冠科普产品千余件。
二是省级统一产出科普核心产品
逐步探索,以素养普及和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形成每月省级组织专家策划、研发、包装、审核、监测等工作流程,传播产品涵盖滚动字幕、动漫、短视频、音频、电视专访、网络推文、科普海报、长图等8种形式,产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提醒”系列核心产品近1200个。
三是研发重点科普教材
组织省级骨干专家集中研发13个标准课件,涵盖健康素养和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将其纳入医学继续教育平台,组织医务人员全员学习;作为乡村医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学习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联合省体育局,作为千余名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医学培训的网络教材。各级联合文艺骨干、科普专家和文艺院团,创作以《乡村医生》为代表的科普文艺作品近2万个。在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等科普活动中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健康素养、科普知识。
(三)建立科普研发机制
组织省级科普专家库成员,建立省级健康科普骨干专家团队,每月组织科普主题策划。围绕健康素养66条、重点人群健康生活、季节时令健康、公共卫生及应急防疫科普等主题,撰写科普核心信息。积极推动防疫健康知识宣传。
围绕疫情形势和防疫政策变化加强策划
加大对“动态清零”科学必要、有效可行的阐释,对“赋码管理”管理要求、解码措施的解读,对“核酸检测现场防疫”“清明假期防控”等的说明,着力澄清模糊认识,积极围堵导致病毒传播的现象和行为,引导群众理解和配合防疫工作的开展。
围绕新冠病毒变化和防疫技术更新加强策划
以“BA”“XE”“确诊和无症状区别”等科普为切入点,配合加大对“抗原检测”“序贯加强免疫接种”“老幼人群疫苗接种”的宣传,引导群众积极接种全程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和个人防疫行为规范化。
围绕群众关心和社会关切等问题加强策划
以“返岗复工”“开学返校”“居家隔离”等热点话题为核心,关注老年人、孕产妇、学生、特殊职业等重点人群,强化社区、商超、学校、单位、养老机构、交通站点等场所防疫科普,推动群众提升健康意识,明确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把常态化防控的个人主体意识落实到位。2020年以来,编写核心信息570篇,确保科普信息权威准确。
(四)建立科普包装机制
组建以媒体制作公司、文艺专家为主的包装制作团队,立足生动有趣易传播,加大核心信息包装。
把握通俗化
将核心信息专业术语简单、通俗化表述,从标题、形式、内容上下功夫,做到生动有吸引力,保证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把握精准化
根据不同受众接受信息渠道不同,把核心信息“变身”成动漫、短视频、动态海报、长图文等多种形式产品。特别是针对农民群体,利用乡村广播站,开发“广播小品”,探索“大喇叭、农民画、健康包”综合体产品;针对青年人,创新开展以“街头采访+集中解答”为形式的健康大调查,更加直观、接地气地传播防疫科普。
把握趣味化
借力打造“IP”,通过“唐宫小姐姐”“豫宝”等卡通形象代言“防疫科普”作品,推出“短平快”的系列科普海报和动漫短视频,进一步增强群众接受度。同时,构建健康科普媒体传播监测评价体系,通过覆盖地区、传播平台、流量数据、刷屏爆款等方面,分项分析传播数据及传播脉络,掌握传播热点和效果,提升包装策划能力,提高科普产品质量。今年以来,创作防疫科普产品232件,《赋黄码是否影响出行》等短视频浏览量破百万。2020年以来,产出疫情常态化和日常健康知识类产品1940个。
(五)建立科普传播机制
科普产品由省级统筹、集中发布,按类按需推送至各级主流媒体和卫生健康系统,通过城乡纵向、部门横向、主流媒体、网络平台、手机信息、大众媒介六个渠道开展宣传,汇聚传播合力。《河南日报》开办“战疫情筑防线 健康知识多一点”科普专栏,市县报刊推出防疫科普文章;“健康中原”120有线栏目升级改版,增加科普栏目8个;省市县各级电视台推出防疫健康提醒滚动字幕,各级广播电台推出多时段健康播报;12320卫生健康热线解答涉疫咨询20余万件,开展系列直播解答;各级医疗机构自媒体、家庭医生微信群多样化推送科普图文,门诊大厅、输液室、电梯间等电子屏播放动漫、视频;县域融媒体中心乡村广播站、流动广播车,全天候播放科普广播小品,乡村大喇叭健康防疫之声村村响。截至目前,创作传播各类科普产品全网累计播放量21亿。
三、推进成效
(一)建成高影响传播矩阵
依托省市县三级卫生健康部门与大众媒体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建设涵盖省级引领性宣传平台和全媒体市县级平台,所有栏目集中发布、多媒传播,快速覆盖群众身边的各种宣传渠道。
(二)建成高效能传播链
省级每周发布2个主题的系列科普核心产品,通过五级科普传播联络员,向各级宣传矩阵分发广泛传播,实现科普发布的同声共传、同向发力。持续通过六大传播渠道,实现全媒体全平台广泛传播;做实乡村传播,主动融入县域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运用乡村大喇叭传播科普音频,让健康防疫之声村村响;大力开展“全媒体+面对面”科普,深入开展健康促进321、“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活动,推动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媒体等。2020年以来,开展健康巡讲30.2万次,覆盖1891万人次,培训家庭明白人1086万人次,助力了全省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三)打造河南健康科普品牌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提醒”产品形成品牌,从广播电台到乡村大喇叭,从河南卫视到各级电视台的荧屏字幕,从地标建筑到各级医院的电子大屏,从省级医院到各地乡镇卫生院的自媒体,科普传播铺天盖地,实现了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
四、经验启示
河南省紧抓健康科普“人、物、渠道”三大核心,通过统筹各方资源,建立涵盖科普研发、包装、传播机制的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体系,打通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六个渠道广泛覆盖的传播局面,切实形成健康科普传播的聚集合力,构建全省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体系,科学精准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了健康中国、健康中原建设。通过全方位推动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群众健康观念、引领防疫行为,全省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