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0月30日消息,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2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
其中包括中国信息协会开展典型案例评选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加重基层负担。
通报称,中国信息协会2025年9月主办县(市、区)12345热线发展大会,发布152个“县(市、区)12345热线新质发展典型案例”并授牌,案例评审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一些案例质量不高,有的将常规工作包装成典型案例,有的案例做法违反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中“不得随意设置‘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不得按月度、季度频繁搞排名通报”、“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的要求。同时,会议承办单位还以案例入选为由劝导县(市、区)参会并收取会议费。
此次通报的两起案例,暴露出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民政部对社团组织评奖工作的要求,能更清晰地看到行业协会及学会在内部管理和行业评价上的改进方向。核心结论是:行业协会及学会需以 “去形式、重实效、防负担” 为核心,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堵住风险漏洞,通过优化行业评价回归服务本质,才能切实避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压力。
先明确通报案例的核心症结,再结合民政部对社团组织评奖的要求,定位改进的关键靶点。
评价活动 “重形式、谋利益”:某协会的案例评选质量低(常规工作包装成典型)、违反减负规定(如频繁排名),还借评选收取会议费,将公益性质的行业评价异化为 “盈利工具”。
禁止 “乱评奖”:不得超出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不得擅自设立评比项目。
严控 “轻实效”:要求评比标准聚焦实绩,避免 “唯材料、唯包装”,杜绝将常规工作 “拔高” 为典型。
严禁 “谋私利”:不得向参与单位收取或变相收取费用(如会议费、报名费),不得与商业利益挂钩。
落实 “减负担”:不得强制基层单位参与,不得因评比要求基层频繁报送材料、层层加码。
内部管理是基础,需从制度、意识、监督三方面入手,杜绝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
建立 “实事求是的决策机制”
重大事项(如产业规划、评价活动立项)需开展实地调研,征求基层单位、行业专家意见,避免 “拍脑袋决策”。
明确决策责任:对涉及基层负担的活动(如评比、调研),实行 “谁提议、谁负责”,同步评估对基层的影响。
强化 “为基层减负的意识教育”
期组织员工学习《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及民政部评奖要求,杜绝 “重形式、轻实效” 的工作惯性。
将 “是否减轻基层负担” 纳入员工绩效考核,避免为了 “出亮点”“争资源” 而给基层添堵。
完善 “廉洁合规的监督机制”
设立内部监督小组,重点核查评价活动、收费项目:是否违规收费、是否超范围评比、是否强制参与。
公开财务和活动信息:评比的标准、结果、经费使用情况需对外公示,接受行业和基层单位监督。
行业评价是核心业务,需回归 “服务行业、助力基层” 的本质,避免异化为 “形式工程”。
评价标准:聚焦 “实绩”,拒绝 “包装”
制定量化、可验证的标准:如评价 “基层服务案例”,重点看 “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满意度如何”,而非 “材料是否精美”“汇报是否动听”。
排除 “违规条款”:评价指标中不得包含 “月度排名”“一票否决” 等违反减负规定的内容,不要求基层额外报送非必要材料。
评价流程:简化 “环节”,杜绝 “盈利”
简化参与流程:基层单位参与评价时,可复用已有工作数据(如政府公开报表),避免重复填报;采用线上申报,减少纸质材料。
严禁 “收费关联”:评价活动全程零收费,不得借评价名义组织会议、培训并收取费用,不得将 “参会” 与 “获奖资格” 挂钩。
评价结果:注重 “应用”,避免 “空转”
结果用于 “赋能基层”:对优秀案例,重点提炼可复制的经验(如 12345 热线的高效处理方法),通过免费培训、线上手册等形式分享给基层,而非仅发奖牌、搞表彰。
不强制 “推广”:优秀案例的推广需尊重基层意愿,不得要求基层 “照搬照抄”,避免形成新的 “形式主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