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苏大地的发展画卷中,社会组织正以多元姿态书写着责任与担当。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社会组织在系统化的培育和品牌化的引领下,逐步成长为推动经济发展、参与社会治理、传递城市温暖的“枢纽节点”与“中坚力量”,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城市进步的生动注脚。
聚力赋能,厚植社会组织发展沃土
近日,由苏州市社会组织总会、苏州工业园区与新社会创新发展中心联合打造的“苏社创品 融智共生”苏州市首届社会组织产品大赛“社会组织产品化专场”活动,在苏州工业园区“创益+”空间圆满画上句号。
从AI助老到“一天一元钱”健身房,14个创新产品创意满满,让人眼前一亮;行业大咖深度分享,揭秘公益产品如何破圈成长;公益市集人气火爆,推动创新成果对接社区……一幕幕精彩展示,一场场思维碰撞,成功将社会组织的“好点子”转化为可推广、可持续的“好产品”,充分彰显了苏州市社会组织总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引领行业发展、搭建资源平台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截至目前,苏州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7417家,呈现出“规模大、领域广、活力强”的鲜明特征。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苏州着力打造“苏社同行”品牌,发布“新时代苏州社会组织标识”,建成101家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构建起辐射全市的“一园十基地”培育发展空间矩阵,为社会组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支持。
其中,市社会组织总会负责运行的苏州社会组织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园,有效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形成了“一园支撑、多点辐射”的协同发展机制,全面激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活力,逐步构建起良性循环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生态链。打造“红色孵化器”,依托“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运行、专业运作”的机制,培育社会组织近百家;深化“红社益+”党建品牌建设,联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攻坚项目,梳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园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能。
星星之火汇聚成炬,这些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相互交织、协同并进,为苏州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标定了清晰的航向,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服务行业,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如今,全球每3台高端助听设备中就有一颗‘苏州芯’。”苏州市运河能谷科技助残发展中心负责人郑炜介绍。走进中心的产品陈展空间,各类前沿科技助残成果令人瞩目——展区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DBS)设备、搭载AI超算力芯片的峰力太极助听器等产品,不仅彰显了苏州的科技创新实力,也体现了发展中心在推动助残技术发展中取得的实际成效。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发展中心作为市级科技助残孵化器,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的精心构筑。
作为苏州市科技助残孵化器,发展中心的使命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展示与推介,而是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科技助残平台品牌,构建政府、机构、产业、研发、孵化紧密协作的跨界生态圈。
为将这一蓝图变为现实,发展中心打造全方位赋能的空间载体。在这里,从1人工位到500平方米不等的办公空间,为不同阶段的创业团队提供了成长土壤;配套的企业服务中心、路演区与智能会议室,共同构建起完整的服务支持体系。入驻项目不仅可享受最长3年的孵化扶持,更能得到从政策申报、金融投资到产业链对接、产学研合作的全链条服务。无论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还是申报领军人才项目,或是参与各类创业大赛,专业团队都会提供贴身辅导,助力企业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在苏州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浪潮中,社会组织正以其独特的平台优势,在企业孵化与产业赋能方面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引入融合AI大模型的高清相机检测系统后,过去依赖人工经验的废钢定级工作,现在仅需数秒即可完成。”苏州市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余菲表示,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质量检测、供应链管理与智能仓储,AI已深度融入各类产业全链条,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在显著提升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面对苏州近2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480亿元产值的庞大产业集群,苏州市人工智能协会为满足各方需求、构建产业生态提供了重要的枢纽服务。
作为“行业智库”,协会深度参与了苏州市多项人才政策与行动方案的调研起草工作,发布《苏州市机器视觉行业应用研究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推动跨区域资源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成功举办“AI苏州年度大会”等品牌活动;贯通产业人才链条,有效链接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及上海张江实验室等机构,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推行企业导师制,为产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加速高校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协会已累计举办39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会,推动146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在“AI+制造”“AI+医疗”“AI+教育”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案例。
在苏州,以运河能谷科技助残发展中心、人工智能协会为代表的专业化社会组织,一头链接政府,使政策更“接地气”,另一头链接企业与高校,促进产学研融合,已成为城市治理网络中关键的“枢纽节点”。它们不仅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与助推器,更生动演绎了社会组织如何以平台化、生态化的思维,推动一个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与发展。
以爱育善,彰显社会组织“暖实力”
“这些都是孩子们用收集来的植物种子做的。”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记者的目光被苏州工业园区慈善植造社展架上那些特别的饰品所吸引——用水杉、栾树等植物种子搭配铜丝和彩珠精心编织成的戒指、耳环与发夹整齐陈列,散发着质朴又灵动的气息。
在慈善植造社,一颗颗平凡的种子经过孩子们巧手编织,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孩子们将这些满载心意的作品捐赠出来作为义卖商品。义卖所筹集的善款,悉数注入慈善项目,流向那些需要被温暖的地方。
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用爱心传递力量,多样的慈善模式正如一颗颗不同的种子,在这里发芽。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慈善基金会创新打造的公益载体,慈善植造社搭建了共享阅览室、食物分享驿站、城市会客厅等多个公益场景,并通过慈善市集、体验互动、活动定制、图书认捐等多样化形式,将公益带到群众身边,让慈善可见、可感、可参与。
2025年,慈善植造社立足园区特色,围绕“多元场景、全龄友好、全民参与”三大核心,持续推进“慈善+文化”“慈善+服务”“慈善+消费”等融合创新。不仅引入慈善咖啡、仁爱面包、文创3D打印等新业态,还通过儿童友好市集、文创艺术市集、困境儿童系列研学课程等活动,打造集慈善展示、文创体验、休闲消费、社交互动于一体的慈善新形态,满足亲子家庭、年轻群体及社区老人等多元需求。
今年以来,慈善植造社已成功举办36场公益慈善活动,吸引万余名群众参与,为区域约3000人次居民提供慈善帮扶与便民服务。
慈善植造社是苏州社会组织助力慈善、服务民生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苏州社会组织以多维度治理、全方位服务模式,成为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黏合剂”。
为了拓展公益慈善广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超10亿元,通过公益创投、社区服务社会化等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深入参与社区服务、文化建设和矛盾调解,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同时,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参与“聚苏社之力,绘洁净苏州”倡议,依托现有场地为新就业群体设立240处“同享清凉”驿站,切实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水平。
从慈善植造社的创意种子,到遍及全市的公益网络,苏州的社会组织正以润物无声的担当,织就覆盖街巷的温情网络,让社会的发展更有温度,让人民的幸福更有质感。
(记者 孙璐)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