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读书,家长手机几乎都会开通“家长通”之类的通信平台,既方便第一时间掌握学校最新动态,也能随时和老师保持联系。吴中区郭巷街道独墅湖社区,有6298名常住户籍人口,其中老年人高达1063人,其中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比例特别高。为了让身在外地的老人子女了解老人情况、白天忙于工作的子女了解父母整天在做什么,社区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充当“子女通”的功能。记者昨天来到独墅湖社区,亲自感受“子女通”给社区居民带来的便利。
看手机就知道父母每天“玩”了啥
独墅湖社区的老寿星特别多,8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203人,90周岁以上的有22人,居委会主任马三土对记者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些老人是社区最宝贵的财富。”为此,当今年1月初社区搬新家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成为全体工作人员最花心思打理的场所:多功能影视厅、健身房、康复训练中心、棋牌室、医疗保健室、居家养老中心等一应俱全,还专门配备了2名管理人员、2名厨师和2名保洁员。对于一些白天工作繁忙、没空亲自照顾父母的居民来说,把老人送到日间照料中心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老人不但可以得到助餐照料,还可以免费看戏、免费理发等。
“日间照料中心刚开办时,白天经常有居民在微信上跟我互动,比如询问父母今天能吃到什么午饭、哪天父母可以去测量血压。”社工张金燕是微信公众平台的维护者,每天回复居民的线上提问也是她的工作内容之一。她告诉记者:“其实当父母年纪大了之后,做子女的心态就像正在读书学生的家长一样,希望能事无巨细地了解他们情况。”受到这个启发,张金燕在编写微信信息时尽量详细地将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的安排写出来,比如社区四楼多功能报告厅每逢周六都有老年人喜爱的沪剧、锡剧演出,微信平台在每月初就会把当月详细的节目单发送出去,“子女可以提前告诉爸爸妈妈,他们最喜欢的节目在哪天。”张金燕告诉记者,一些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借助这一平台能够了解父母每天的生活内容,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回家时也能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聊。
用微信开发帮老人办事,社区事务吸引了年轻人
昨天上午,在社区二楼的婚宴大厅,87岁的居民金桂妹颤颤巍巍地来到现场,查看周六孙子婚礼的准备情况。听闻记者是来专门采访社区,老人和几个女儿都围了上来:“社区对老人照顾真的是好,我妈每天在家里都有送餐车专门送午饭上门,周六还能免费去量血压。”“这个婚宴大厅特别方便老百姓,比去酒店办实惠多了。”一家人抢着向记者描述社区种种便民举措的好处。
其中一家人特别对新开放的社区婚宴大厅赞不绝口,记者了解到,这个今年刚投入使用的大厅可以同时容纳75桌酒席,仅向居民象征性收取一些费用,而预订酒席也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记者点击微信“便民服务”一栏的宴会预订项目,可以很快查看到哪些日期的大厅已经被预订,然后输入自己选定的宴会日期、宴会类型、联系方式和预估桌数就预订成功了,之后只要保证在一周内来社区缴费就可以。“这是为了方便工作太忙、白天抽不开身的居民。”社工介绍。
有了这个微信交流的平台,老人不但可以让子女帮忙办理订酒席这类“大事”,还能委托他们反映很多小问题,比如楼道的电灯坏了、小区某个角落的垃圾箱破了等。“年轻人生活节奏很快,这类事情他们不太会放在心上,更不太会想到向社区反映。老人就不同了,他们很关注身边事,但缺乏表达想法的途径,所以他们会委托子女传达想法。”一名社工告诉记者,社区微信平台开通后,意外地将许多原本对社区事务态度冷漠的年轻人拉进了这个圈子,幕后功臣”正是家中热心的老人。“
好学的老人用微信帮自己办残疾证
独墅湖社区是由农村社区发展而来,大部分老年居民对微信不熟悉、只能委托子女办事,但也有一些好学的老人,掌握微信功能后意外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年近6旬的李老伯家住塘南新村南区,今年3月初,他查阅社区发送的微信时,看到一则残疾证办理通知。老人年轻时做过木匠活,四个手指都受伤被截,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向微信后台发了一则信息:“我手指受伤了,可以办残疾证吗?需要带哪些材料?”工作人员看到后给他回复:“受伤到什么程度、能否办证需要去鉴定。”机智的李老伯立刻把自己的手拍照、发送,看到照片后工作人员立刻回复他,把需要准备的材料列了一份清单。记者昨天去采访时,李老伯的残疾证已经在办理中了,由于借助微信平台,他事先做了充分准备,整个办理过程中少跑了不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