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精品主题,实战科普,最新行业热点话题,随时掌握云上咨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专家建设
小心微信“朋友圈”有诈
来源:中科服    发布时间:2015-08-06    文章分类:专家建设     分享:

微信朋友圈用户群体庞大,诈骗信息传播即时性强,买家之间无法共享货品质量等情况,加上事后维权难,使得朋友圈诈骗渐成蔓延之势。遏制其发展,还应从法律基础、监管机制着手,而更重要的,则是消费者提高警惕,莫贪小失大。

日前有媒体报道,微信朋友圈出现很多只需付运费即可免费领取明星同款太阳镜的信息。有人付了运费后,惊呼上当:拿到的眼镜质量低劣,所谓的运费除了能够支付成本和真实运费,卖家恐怕还有得赚。原来,这是一种新型骗局:商家声称搞推广活动,消费者只需承担运费,就可免费获得名牌产品。事实上,收到的东西实为市面上廉价的三无产品。

其实,利用朋友圈进行诈骗的新闻屡见报端,手段也层出不穷。比如,付了代购款却不见发货的代购诈骗,卖家发商品二维码实则为手机木马的诈骗等等。

为什么朋友圈成了诈骗的重灾区

首先,微信的用户群体庞大,信息传播即时性强。微信人际私密传播、公号大众传播兼具的特点,使得一条信息可以得到高频、反复地传播。诈骗信息混杂其间,很容易实现病毒式扩散。

其次,朋友圈诈骗中卖家容易占据主动。正规的电商平台,质量好不好,买家可以从其他买家对产品的评价上来判断。如果到手的产品与描述有差别,买家可选择不付款,或者给店家差评,甚至申请无条件退货,在交易过程中,电商平台还要承担连带责任。

但在微信交易中,由于一对一封闭聊天,买家之间无法共享货品质量等情况,这使得不法分子可以重复多次进行诈骗。此外,诈骗过程中的取证存在困难。不久前,微信聊天生成器的曝光让人大跌眼镜,看似白纸黑字的微信对话记录,竟然可以随意编写。

最后,朋友圈诈骗高发还因为事后维权难。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法,微商领域也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而由于个人微信账号并不采取实名认证,即使诈骗行为发生,也很难进行事后追责。此外,朋友圈个人对个人的商品交易,超出了目前法律保护的经营者与个人之间交易的范畴,消费者后期维权成本较高。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在如此庞大的用户信息交互之下,朋友圈诈骗渐成蔓延之势。那么,该如何防治?

电子商务立法是堵住朋友圈诈骗法律漏洞的基础之策。法律层面之外,还要明确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方式,试行对微信商户建立信用档案。而作为平台服务提供者,微信官方应借助安全港模式,在投诉核实后对不法商户的微信号予以屏蔽、删除,并督促微信商户建立自律机制。而作为消费者,则应该提高甄别能力,对朋友圈中的买卖行为提高警惕,切莫贪小失大

 

返回列表

申请试用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回尽快与您联系。如有疑问可致电18611229252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