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集聚和发挥交叉领域学科的人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在中国科协“科创中国”活动背景下,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牵头,与国家级学会联合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充分发挥学会平台优势,广泛集成国家级学会资源,为地方产业解决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实现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
依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已经组建的国家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科技专家服务团”,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牵头,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学会组建联合科技服务团,多次深入当地企业走访调研,实现学会群对接企业群,把专家资源引入地方,将科技力量导入企业,为企业解决一批实际问题。
二、主要做法
服务团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对接,围绕铜陵市战略规划和发展需求,研究总结地方企业实际问题,制定服务方案,明确服务路径与举措,畅通国家级创新资源持续下沉通道,搭建多方协力创新发展的平台。
2020年8月6—8日,挂点工作组带领7个全国学会的13名专家赴铜陵10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期间围绕“无废城市”建设任务举办“矿山环境治理方法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场报告会。2020年8月25—27日,吕昭平同志带队组织3个全国学会17名专家深入8家企业调研,并召开“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汇报座谈会。
2020年9月27—29日,联合科技服务团成员单位中国电子学会6名专家赴铜陵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专家行活动。
三、主要成效
服务团工作开展以来,促成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等与铜陵开展各项图片合作,并形成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意向,推动铜基新材料产业(铜陵)产学研联合体组建、先进结构材料技术研究院、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铜陵有色学会工作站、中国电子学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铜陵)分平台等产学融通组织成立或落地,推动中国(铜陵)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创新资源配置高峰论坛、“百名专家进百企”“智汇铜陵—院士专家铜陵行”等活动的组织实施,推动约50家企业入驻“科创中国”科技融通服务平台,发布技术(人才)需求近40条。
四、经验启示
通过科技服务团专家与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以及代表性企业的全方位立体化对接,增进了服务团专家对于区域的了解,建立了科技服务供需沟通对接机制,通过前期对接调研、专家实地考察、会议研讨总结、制定解决方案,疏通了国家级创新资源下沉通道,凝聚了中国科协、地方党政、科技服务团、代表性企业等多方协同的服务共识与发展共识,联合作战的组织保障得以夯实。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学会企业联盟模式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指明了方向。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发电总装机超过12亿千瓦”,则是对未来十年风电的发展提出高目标与硬要求。
围绕高原地区风电产业与项目开发的瓶颈问题,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出发点,由学会、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会-企-校”创新联盟,聚集区域内外各方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开展协同创新、科技智力支撑、学术交流、技术转移、标准编制、人才培养等工作,服务高原风电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云贵川地区属于高原山地地形,风力资源丰富,但风电装机量整体较低。经过深入调研,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服务团了解到高原风电发展中面临的突出技术问题,包括高原风电机组选型、叶片气动性能优化、防雷电、防凝冻、高海拔运输、吊装、智能集控实现无人或少人值守,以及风力发电仿真软件等多方面,涉及多学科、多专业,搭建合作平台,推动联合技术开发和典型应用示范等,突破技术瓶颈,尤为重要。
由此,学会推动组建了“高原风电技术创新联盟”。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由包括学会、昆明理工大学、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云南能投新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北京乾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内9家单位组成。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研找问题,围绕创新促合作
服务团先后走进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四川省能投风电开发有限公司等10余家位于云贵川高原地区的风电企业。认真听取企业在高原风电设备与项目开发中面临的问题与建议。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形成高原风电创新的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的建议,并推动产学研用多方参与,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
(二)从科技创新成果出发,安排资金支持包括技术推广应用、标准研究制定及搭建赋能创新平台等
“高原风电场雷电防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从该项成果出发,学会安排1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联盟推动创新成果在云贵川高原地区的进一步转化应用,以及相关团体标准与地方标准的编制等工作,已实现专利转化和技术服务合同,效果显著。
(三)开展专题交流参观,加强创新成果分享与人才培养
2020年11月10日,联盟组织参观了国家电投昆明新能源生产运营中心。该中心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风电机组故障预警及智能分析系统,有效实现了风电场无人、少人值守和智能化运维管理,经济效益显著,对其他成员单位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经验借鉴的意义。
三、主要成效
(一)在联盟成员单位间已形成科技成果专利转移4项,包括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联合申请专利2项。已达成技术合作金额超过3000万。
(二)完成《风电场雷电预警系统技术规范》《多雷区风电场集电线路防雷改造技术规范》2项团体标准的立项,并开始组织编制,及推动标准纳入云南地方标准。
(三)联盟组织成员代表参观交流1次,开展以“高原风电防雷技术”为主题的宣讲培训3次,并完成编制相关培训手册1套,已累计参与人员近百人。
四、经验启示
(一)深入调研与精准定位是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以问题为导向,将优秀创新成果作为切入点,是学会企业联盟迅速凝结成合理的关键。
(三)在联盟创立之初,必要的经费支持为工作提供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