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有生力量。“十四五”期间,厦门市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制度创新、改革驱动,推动社会组织在服务中心大局、助力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厦门篇章提供坚实社会力量支撑。
如今,全市社会组织总量突破9000家,涵盖经济、教育、医疗、公益、社区等多个领域。这些遍布城乡的社会组织,犹如一根根绣花针,以精准服务穿针引线,绣出基层治理的和谐图景。站在新起点,厦门民政部门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社会力量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入、全面发力,激发社会组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更强动能与更大作为。
党建引领
红色根基筑牢发展之魂
“十四五”期间,厦门民政部门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市民政局把抓党建与促发展相融合,形成组织健全、覆盖全面、运行规范的党建工作格局。
截至今年10月,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共有下属支部186个,覆盖社会组织254家,党员929名。通过主题教育理论宣讲、党建大讲堂与“党务讲透透”课程等,全面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实地走访社会组织961家,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
一批党建品牌不断涌现。其中,市建筑行业协会打造“党建动车组”,推动党员示范岗全覆盖;市大学生创业促进会形成“七个一流”阵地体系,激发青年创业活力;市导游协会树立“鹭导先锋、畅游天下”品牌,展现红色引领新风尚,等等。
党建引领的成效,正转化为社会贡献的力量。“十四五”期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闽宁协作、就业帮扶等重点工作。市级社会组织参与结对,签订协议、建立联系、推进帮扶,发动帮扶款物总额1250万元;开展就业服务活动41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84个,推动会员单位发布招聘岗位6998个,展现出社会组织的责任与担当。
改革赋能
社会组织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厦门民政部门始终把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市民政局坚持以便民服务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驱动,系统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持续提高审批效能。
围绕审批事项标准化,市民政局细化梳理“五级十五同”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市、区两级社会组织登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社会组织相关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审批服务“三减一提升”全面落地,“即办件”占比和“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均达100%,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改革还体现在制度创新上。市民政局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提前介入行业协会筹备环节,从章程到选举全流程规范指导。同时,配合市数据局推进“一窗综办”改革,将34项事项纳入跨部门无差别综合窗口,社会组织登记进入“智慧审批”新阶段。
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有社会组织9040个。其中,社会团体183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56个,基金会43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709个。厦门社会组织数量、质量“双提升”,已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中9000家的预期目标。
除此之外,厦门还深入落实民政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持续壮大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让更多基层群众受益于“家门口的治理创新”。
严管并举
综合监管体系更加健全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能治理。“十四五”期间,厦门民政部门持续推进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建设,以法治化、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提升社会组织治理水平。
市民政局推动“互联网+监管”改革,依托“智慧民政”平台升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登记审批、年报、等级评估、活动异常名录等信息一体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线预警等手段,社会组织监管也从“事后查”转变为“全程管”。
在评估机制上,市民政局深化第三方评估改革,优化评估结果应用场景,推动评估结果直接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享受税收优惠、获得资助奖励、参与评比表彰等相挂钩,激励社会组织规范运行、提质发展。截至目前,全市5A级社会组织97家、4A级165家、3A级251家。
监管与服务并重,治理与激励并行。市民政局深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性管理、“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十四五”期间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会费257家次,减免金额5234万元,惠及企业13558家。
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市民政局建立全市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合执法格局。“十四五”期间共查处非法社会组织88家,开展各类检查1574次,下达整改通知书1433份,督导1377家社会组织完成问题整改,注销社会组织715家,撤销登记222家,责令停止活动7家,警告处罚7家,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隐患。
亮点
★凝聚社会组织力量服务发展大局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厦门市民政局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新路径,从强化党建引领到服务赋能、从规范管理到助力发展,扎实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社会组织成为“党的工作落脚点、社会治理助推器、经济发展生力军”。
市民政局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攻坚行动。近年来,市民政局实地走访社会组织961家,新组建党支部55个。此外,还通过系统培训、项目扶持等方式增强社会组织的内生动力。市民政局将教育培训纳入系统规划,举办主题培训、项目推介、资源对接等活动,提升社会组织治理与服务能力。
在服务中心工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社会组织积极作为。近年,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向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建议207项,参与修订法规文件46件,助力招商项目72个、意向金额达477.2亿元;为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7382个、设立见习岗位441个,开展就业活动417场;同时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250万元助力闽宁协作。
★推动民办非企业单位参与经济建设
近年来,厦门民政部门在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中,积极探索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民非单位”)参与经济建设的新路径。市民政局打破民非单位只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传统领域的思维定式,通过优化管理、精准引导、强化服务,推动民非单位从“社会服务提供者”向“经济建设参与者”转型,为厦门经济注入新的社会活力。
针对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推动发展的法商融合服务民非单位,市民政局通过上门宣传政策、一对一指导成立登记办理流程、组织民非单位交流分享经验等方式,为民非单位发展创造便利条件。近两年来,通过与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的密切配合,先后成立9家高端经济服务类民非单位,涵盖跨境上市、国际仲裁、数据资产运营、家族财富管理等领域,成为推动法商融合、服务开放经济的新生力量。
在较短时间内,一批新成立的民非单位就展现出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中,厦门市海丝国际仲裁促进中心作为全国首个专注国际仲裁员交流合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推动全国首例公益涉外特别仲裁案,也是首个以厦门为仲裁地的特别仲裁案落地;厦门市海丝跨境企业及家族办公室发展中心积极推进境外家族办公室机构资金投资,为境内外企业提供服务80余次,服务标的达20多亿人民币;厦门市海丝跨境上市服务中心已重点辅导企业10家,成功推动5家境内外上市,其主导的联掌门户纳斯达克上市项目市值达37亿美元。
数读“十四五”
9040个
截至2025年6月,全市社会组织数量达9040个,超过预期性目标9000家。市级社会组织中,获得3A以上等级的比例达到25%。
100%
社会组织相关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即办件”占比和“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均达100%。
13558家
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会费257家次,减免金额5234万元,惠及企业13558家。
20多亿元人民币
厦门市海丝跨境企业及家族办公室发展中心为境内外企业提供服务80余次,服务标的20多亿人民币;厦门市海丝跨境上市服务中心成功推动境内外上市5家,其主导的联掌门户纳斯达克上市项目市值达37亿美元。
展望“十五五”
厦门加快打造现代社会组织治理体系
“十四五”是厦门社会组织体系从“有形发展”迈向“高质治理”的关键阶段,“十五五”则是迈向全面现代化治理格局的重要起点。到2030年,全市社会组织数量将保持总体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市本级社会组织年检率将稳定在95%以上,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无不良信用记录的社会组织比例达到85%以上。
厦门民政部门将深化党建引领,理顺行业协会商会党建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登记服务提质升级,依托“智慧民政”系统和“一体化政务平台”,推动社会组织政务数据共享与电子证照应用;同时强化规范化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长效机制。
在监管执法方面,厦门民政部门将全面实行“预警—监管—处置”闭环管理,所有行政执法案件纳入福建省一体化大融合平台,实现执法过程全记录、全公开,确保社会组织在法治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