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是当今政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我国,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作为当代信息化建设的引领工程,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加之电子政务是一项纷繁复杂的、长期浩大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因此科学预测和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同时研究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也已成为电子政务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今年5月份以来,市城市管理局创新实施“互联网+”管理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运转效率,有力推动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爱卫工作微信群”每天转发各类问题1万余条,提高市民满意率。
实施“互联网+城市管理”
为加强全市卫生城市复审各成员单位的横向联系,建立市、区、街三级工作交流、任务部署和应急指挥平台,市城市管理局融合“互联网+”思维,市、区、街三级分别建立了60多个“爱卫工作微信群”,成员达6000多人,平均每天转发各类问题1万余条,有效发挥了指挥、协调和督促作用,问题处置效率大大提高。其中,市、区两级有10个“爱卫工作微信群”,成员已达1000余人。各微信群运行高效、内容规范、信息畅通、互动良好,初步构建起问题“发现在一线、梳理在一线、督导在一线、解决在一线”的快速反应处理新机制。
市级“青岛爱卫”政务微信群成员138人,包括局领导,各区分管区长、城管局长及爱卫会成员单位、作业单位、街道办负责人等。市北区建立了“宜居市北微信工作群”,区委书记、区长加入该群,通过控制总量优化存量,强化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加大财政投入严格考核,解决问题8600余个,市民满意率提高5个百分点。
各种微政务平台命名混乱
现有的微政务平台对机构政务的命名处于一中自由、无序、随心所欲的状态,没有任何规范和限制,不利于用户识别,同时,微政务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微政务建立处于无序状态
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政府部门对建立微政务的平台还没有严格的统一要求,缺乏统一规划、不利于政务互通,也不利于信息共享,更不利统一管理和对外提供统一服务;
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
目前微政务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法律和纪律对其运行加以约束和限制。表现在信息发布不及时、不能有效回复和互动功能不足等方面;
缺少必要的营运手段
缺少先进的营运理念进而导致微政务粉丝数和关注对象不足,发帖数量不足。虽然微政务不应以追求粉丝数量为目的,但是粉丝数量多少对影响力的作用、对政务推进和完成程度的影响也毋庸置疑。
微信群里发万张图片
通过政务微信群,市级各督导组第一时间确定问题地点、拍摄问题照片、描述问题性质,“下任务”;各区、各行业单位专人在群中分解调度,“领任务”;对复杂问题或涉及多个部门的,市、区领导在群中确定牵头单位、明确整改时间,或现场协调督办,“派任务”;问题处理结束后,责任单位第一时间将问题整改照片反馈到群中,“结任务”,做到“有图片、有地点、有真相”,达到了工作任务在群中部署、工作进展在群中展示、工作评价在群中体现的目的,仅“青岛爱卫”群就发现解决问题6400余个,发布图片1万余张。城阳区建立了“我爱我城(城阳)微信工作群”,制定了管理办法,提出群内“六不六忌”要求,并纳入区科学发展“城市管理”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与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统筹资金挂钩。
每天发布“督查通报”
此外,还建立了“青岛爱卫”微信公众号,对外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知识、疾病控制、“六项治理”等内容,接受群众关于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对内向关注公众号的领导、各成员单位定向发送微信工作群的工作情况、督查事项、会议通知等内容,并将与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平台联动,不断提升运行效率。
市爱卫办坚持问题导向机制,加大对各区、窗口单位、重点区域的督导检查力度,成立10个专项督查组,分区包片进行督查,每天将查到的问题以“督查通报”形式下发到各区、各责任部门整改落实,每周将整改情况汇总,以“督查专报”形式通报到各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先后制发“督查通报”68期、“督查专报”22期。各区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职责,按要求建立了巡查组,对辖区内问题进行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