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商会的发展情况,我们是无法进行推测,但是我们可以大致说说其发展的趋势。
未来的商会可能没有办公室,也没有领薪水的专职工作人员,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也同时是组织的管理者、志愿者。“人人决策、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将是未来新型商会组织的主旋律。一、未来商会将会“去中心化”;二、连接的更加自由将会催生一大批新生的、治理形式多元化的商业组织,它们不一定是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商会,名字可能叫“联盟”、“XX汇”、“XX会”,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将真正在未来扮演商会的角色和职能。
“去中心化”可以说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趋势。在现代社会形成之前,为了提升效率,人类有了分工,个体从分散走向集中。进入到现代社会后,集中度日益提高,因为分工日趋精细,社会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作为处理公众事务的“中心”消耗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等)也越来越多,并且衍生出来诸如官僚作风、权利寻租、贪污腐败等一长串的“负面清单”。
尽管如此,“中心化”,或者“决策集中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每一个现代国家、省(州)、城市都有一个“中心”(政府)负责处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有的“中心”决策迅速、执行力强,但个体缺少知情和参与决策的机会;有的“中心”个体参与程度高,但决策缓慢,效率低下。在“效率”和“民主”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在19世纪初的欧洲首先出现了“去中心化”的理论思想。在政治上,这一思想体现为“无政府主义”,在公司治理上,即“扁平化”管理模式。
去中心化”是这样定义的: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本质是和“全球化”针锋相对的,全球化抹平了基层的权益和个体间的差异,而去中心化则提倡将一切权利回归到个体和基层。“去中心化”的四个主要目标是:广泛参与、多样化、提升效率、以及解决冲突。
如果成员之间不需要通过商会秘书处介绍,就可以直接认识、交流、合作,那么整个组织的沟通协作效率就大大提高。会员可以直接发起组织一个活动,邀请其他会员参加,发起人可以是一个会员,也可以是几个会员联合发起,活动内容的安排、组织活动需要的费用如何筹集等问题都由组织者来共同商定,然后共同去募款。小型活动可以,大型的商会年会同样可以这样操作。秘书处这样的常设机构似乎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其实,就在当下,商业发达的城市里都活跃着很多个“XX联盟”、“XX中心”、“XX会”等各式各样的新生组织,这些组织许多都是脱胎于互联网,主要成员来自网络上的同一个社区、兴趣小组、微信群、QQ群等。另外,众筹也催生了一大批这样的“新生代组织”,从最初的发起、筹款,到后期的运营、推广,都是以众筹的方式进行,比如北大的1898咖啡、金融客咖啡、电影《大鱼海棠》等,都是所在领域内通过众筹完成全过程的成功案例。
这些组织,无论其存在周期的长短,其实都是“去中心化”的产物,他们彼此之间连接的成功要拜互联网推动的“去中心化”所赐,这些“新生代组织”的基因里有天然的“自治”属性,他们通常不认同传统组织的运作方式,希望所有成员共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和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特长与积极性,并且让所有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在阳光下进行,接受全体成员的监督。
当然,在短时间内,要达到“去中心化”的@理想状态并不容易,而且“去中心化”也不仅仅是社会组织演变的结果,它更是一个过程、一种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对商会组织而言,理事会、秘书处作为商会的“议事(决策)中心”和“执行中心”,如果不能正常发挥中心的协调统筹、高效对接资源的作用,反而成了成员之间交流合作的障碍,甚至滋生腐败的话,那么,这样的商会势必会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被淘汰。
中科服商协会组织管理系统,不仅仅适用于商会,协会的管理,同时也适用于组织,商协管家运用先进的saas技术,让商协会组织化运作更加高效。商协管家深耕商协会10余年之久,帮助商协会简化内部的工作,对内部工作通过商会协会会员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不仅仅是简化内部工作流程,还可以用来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帮会员打造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